近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信用学会承办的“2025年北京教育系统信用建设能力提升培训暨教育诚信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成功举行。北京各高等学校、各区教委、市教委直属单位负责信用建设的人员共100余人参加了学习和研讨。
在上午的开班动员讲话中,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处处长吴雅星表示,推进教育系统信用建设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是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长征。他希望大家带着好奇心来学习培训,用公益心来修身养德,用创业心来推进信用。他要求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推进北京教育系统信用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品牌与社会信用研究中心主任刘瑛教授对《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进行了解读。她介绍了该文件的出台依据、背景和法治化特点,并从构建基础制度的法律系统、深化政务信用和强化司法公信的法律措施、建立统一的信用标准和规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李昕教授为大家专题讲解了教育领域的信用建设。她指出信用建设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是破解传统治理“三重失灵”的关键基础设施。她认为推进教育信用建设必须深刻理解教育规律和育人本质,秉持育人导向、科学评价、权责透明与公平等基本原则,分类、分场域进行适用,在法治的边界内实现信用善治。
大兴区教育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紫媛向大家介绍了大兴区在“揭榜挂帅”市教委“诚信宣言”AI文生视频项目中的经验。她表示,基于教育责任感和对创新育人模式的渴望,大兴区教委按照“小步快跑试水,精心策划铺开,多方联动聚力”的思路稳步推进项目落地,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反响,为探索“诚信教育+人工智能”积累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下午,与会人员分两组进行研讨。各高等院校的人员围绕“高等院校的科研信用”进行了小组研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袁军鹏博士为大家作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落实机构主体责任”的专题报告。他从我国科研诚信建设新态势谈起,结合教育部和科技部近期发布的文件精神,分别介绍了科研人员在科学数据获取、科研成果发表、科研失信行为调查等环节的诚信管理措施。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二级调研员郝永翔同志向大家介绍了国家和北京市科研诚信建设的最新要求,他期望北京市各高校创造性地开展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北京信用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石新中教授主持了本小组的研讨。
在由各区教委、市教委直属单位人员参加的“信息技术助力信用建设”的小组研讨中,与会人员在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处二级调研员张军同志和李昕教授的主持下,就信息技术与信用建设的关系、信息技术对信用建设的需求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交流了信息技术促进信用建设的经验和心得。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社会信用建设处李佳琪同志参与了该小组的研讨。
在研讨交流中,清华大学团委钟妙芬认为信用体系的构建惠及学生一生,青年学子的科研规范教育需与学生思想引领深度融合,从“第一粒扣子”抓起,强化规则意识。她建议学校教务、科研、信息办等部门应做好数据协同,建立“学术信用档案”。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韩芳提出开展信用建设是维护风清气正教育环境的迫切需要,北京市应进一步完善科研信用评价体系,推动跨部门信用信息共享。西城区教委龚燕明同志认为这次培训使大家深刻认识到信用体系建设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是大势所趋。他建议下一步应探索师德师风工作如何与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