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洋
近日,淄博某运输公司李经理看着手中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眉头紧锁。车辆年审逾期的罚款尚可承担,真正令他坐立不安的是信用系统即将记入的“污点”。这将影响公司今后的招投标与贷款申请,对于一家小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正发愁时,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执法人员又递来两份文书。李经理一时愣住,难道处罚文书一次要下发三份?他仔细一看,一份是《行政合规建议书》,里面清楚地列出了建立车辆年审动态管理机制的具体步骤;另一份是《信用修复告知书》,这份文书让他看到了希望,上面写明了在最短三个月公示期满后,进行信用修复的申请流程。执法人员指着文书解释说:“三个月后登录‘信用中国’网站,按指引提交材料,系统审核通过后即可完成信用修复。”李经理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缓缓落下。
在我市,像李经理这样经历“先处罚后帮扶”的运输企业主有上千家。以前,企业收到罚单后只知道被罚款,却不知道该怎么改正,面对不良信用记录束手无策。一家汽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超载被罚了款,失信记录卡着投标的脖子,人家一查信用就不愿意合作了。”
今年,市交通运输部门在综合行政执法中开始严格执行“三书同达”制度。执法人员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会同步附上两份“帮扶指南”:《行政合规建议书》相当于企业“体检报告”,针对违规问题开出具体整改方案;《信用修复告知书》则是操作手册,明确公示期限、修复条件和线上办理流程。
淄博某物流公司张经理拿着三份文书说:“这就像医生做完手术还负责康复指导。”他的车队因超限运输被罚,《行政合规建议书》给出的建议是,“企业和个人在日常运输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认清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和后果,以确保运输活动的安全、高效和合法。车辆必须按照规定载货,不得在公路上擅自超限行驶”。更令他意外的是,三个月后执法队员还主动来电提醒:“张经理,信用修复窗口开了,可以申请信用修复了。”这种“售后式”执法让企业快速恢复了信用等级。
三份文书折射出执法理念的转变。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将“案卷评查”作为提升能力的抓手,要求执法人员不仅要懂执法业务,还要学会撰写合规建议和信用修复指导,让大家明白,处罚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帮助企业改正错误、避免再犯,才是真正的闭环。
“三书同达”不仅警示企业规范经营,更为他们指明了信用修复的方向,当企业完成信用修复的那一刻,就像车轮重新上了润滑油。让企业真正驶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正是执法者与企业共同完成的信用闭环:处罚不是目的,引导企业回归正轨、安全运营,才是诚信出行路上最坚韧的基石。